精品原创 > 正文

巧用有效提问 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2024-04-10 15:51:49  来源:映象网

摘要: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摒弃以往“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提倡以教师为主导的、以有效提问为重要途径的启发教学方式。而课堂提问是启发式教学的必要手段,也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提升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环节;有效课堂提问对于完善备课内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技能、检验教学效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注重学生语言的积累,还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培养。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主要途径,也是提升思维品质的有效手段。所以作为教师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应致力于课堂提问的探究,以提问为契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拟就如何运用各种有效的提问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谈一些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提问艺术;思维品质。

在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在提问时容易出现空洞问题、无效问题、单调问题、过难问题、突兀问题等现象,要么导致学生茫然失措无法作答,要么思维僵化兴趣丧失,要么要求学生即问即答……此种现象,充分说明教师课堂提问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课堂效果明显不佳。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师驾驭课堂与教材的能力,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实效性,是每位语文教师必须注重的事情。

平时教学时我们教师课堂上提问的随意性较大,针对性和有效性较差,所以深入研究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问题的有效性具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

教师在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能否科学地设计出灵巧、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那如何进行设计,能使课堂提问更有效呢?

一、捕捉课堂时机巧设问题--激活学生思维

在教学中,只有在最佳时机提问效果才最好。所谓最佳时机就是学生处于“心求通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时。此时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对教师的提问能入耳入脑。教师要抓住这一时机巧设问题,使学生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1. 从学生兴趣点出发,提问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例如,以《小动物过冬》为例,书中介绍了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过冬的方式,可以这样提问:“你们喜欢书中的这些小动物吗?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的过冬方式呢?你是怎样过冬的?”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提问,让生活走进语文,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在生活中放飞,使学生从思维的惰性走向主动性,就能激起千层浪,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 学生思维处于“短路”状态时诱发学生思维

例如《月光曲》这一文中,学生对贝多芬为何要给盲姑娘弹琴很不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说:“盲姑娘听了贝多芬弹了一曲后说,弹的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你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对于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来说,为何能从琴声中听出弹琴人呢?这时贝多芬心情又是怎样的呢?”学生积极思考但是很难回答出。此时教师给他们讲俞伯牙和钟子期高山流水的事。学生就会明白了其中的意思。学生就会容易理解。盲姑娘像钟子期一样是贝多芬的知音,贝多芬既同情盲姑娘,又把她当成了自己的知音。所以心情激动,愿为小姑娘再弹一曲。通过提问理解了“贝多芬的心理”,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开拓。

3. 在学生缺乏深度时唤醒学生思维

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中可以这样设问:“高尔基对儿子的感情仅仅是一种父亲之情吗”“‘给’永远比‘拿’愉快......高尔基希望儿子时时处处想到什么?做怎样的人?”这时教师要请学生联系实际具体说说“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意思,使学生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这样提问不仅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思,同时达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也使得学生思维横纵拓展,有助于学生提高思维的深刻性。

二、针对教材的精华处巧设提问--拓展学生思维

1.在课文内容的“关键处”提问训练学生思维

如《詹天佑》一文中,抓住课文的中心句是学习的关键所在。“全文的中心句是什么?‘杰出’的意思是什么?课文围绕中心句的哪些意思来写?从哪些词句可以看出詹天佑是杰出的工程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是围绕全文的中心句引发的,先让学生读懂中心句,后读围绕中心句所写的内容,使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同时有效的训练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2. 在课文内容的“关联处”设问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例如,以《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为例,其所在单元的主题是“猜测与推想”,旨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促进其表达与创作。教师可以提出课堂的主问题“老屋为什么总也倒不了”,以“课前猜想”、“课中畅想”、“课后续想”层层铺垫式的引导,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由于抓住了关联点,这样不但使学生深刻的理解课文,同时培养了学生用整体联系的观点思考问题的能力。

再如,以《草船借箭》一课为例。教师在让学生讨论“诸葛亮为什么能成功借到箭?”有学生回答说因为诸葛亮神机妙算。这样的回答较为笼统,不够明确。此时,教师就可以继续追问:“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说具体表现的时候,有些学生说的不够全面、不够清楚,教师及时进行了引导和点拨。相继的追问和点拨,使学生的思考更加全面,有效提升了思维的灵活性。

3. 在课文内容的“空白处”提问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例如,以《狐假虎威》一课为例。

自古以来传统的教法得出的理论是: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能像狐狸那样,要做个诚实的人。如果我们能打破传统,启发诱导进行提问:“你对狐狸有什么看法?”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或许他们认为狐狸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想到这样的办法,既不伤害别人的同时又能保护自己,觉得狐狸很聪明,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教师能够同中求异,让学生独立去思考,放飞他们的思维空间,做到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三、采用不同形式提问--促进思维发展

教师应针对文本及学情特点,设计一些具有逻辑关系的问题。这些问题之间或以串联的形式平行并进,或以阶梯的形式螺旋上升,或以反复的形式层层递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深刻性和系统性。

例如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教师可设计如下问题:

1.读故事,你第一次心情特别紧张是什么时候?

2.读到哪里让你心里的石头落地了?

3.哈尔威船长如何在20分钟内救下慌乱的众人?

4.真正救出大家的是什么?

在这样的问题中,问题1和问题2指向对故事的起因和结果的简单了解,关注阅读时的心情变化,可以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问题3针对故事前后巨大的反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探究船长指挥的经过;问题4是在前面的基础上提出的,指向文章的主旨,让学生的思维在最恰当的时机得到提升,由浅入深。经过这样的经常性提问训练,相信学生思维的系统性能得到不断的提高。

再如《请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一文中可以这样设问文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要把心脏带回祖国?“我”当时是在哪里?“我”的祖国又是在哪里?“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一句话的?这样巧妙激疑后,巧妙的解疑,一环扣一环,系统的提问学生,引导其思考,让学生自觉地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解疑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

思维能力的训练已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是推动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学生产生创新意识的催化剂。为此,在对学生思维训练时,要多鼓励学生,大胆表述,更多的培养创造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龚玉凤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2(2).

【2】郭跟福 试论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J】.语文教学通讯,2008(4).

【3】张奋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J】.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0(12).

焦作市修武县第二实验小学 赵丽

编审:叶琼

文章关键词:学生,思维,提问,&ldquo,&rdquo 责编:叶琼

相关阅读 换一换

网站简介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 2012 hnr.cn Corpo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

映象网络 版权所有